Search

勇敢說不、果斷拒絕,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,對吧?

身邊有一個「熱心出了名」的朋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勇敢說不、果斷拒絕,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,對吧?

身邊有一個「熱心出了名」的朋友,稱她為小羽好了。小羽從小不是功課最為頂尖、最為出眾的孩子,但她臉上總掛著最燦爛的笑靨,

在學校裡,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,她的房間裡堆滿了無數獎狀,獎狀上頭給她的肯定評語,往往不是「成績優異」或「才智聰穎」,

而是「熱心助人」「友善助人」「團隊合作能力佳」。

舉凡攙扶身體不舒服的同學去保健室,或是每天放學前跑一趟教職員辦公室、替全班同學搬回沉重的作業簿,又或者課後替老師擦黑板,她都不曾拒絕、擔下來做。

出社會入職場後,部門裡每天所有同事的早中餐、茶水間的咖啡茶包、大家嚷嚷著不夠用的文具用品,她都會替大家備妥。

我認識她十多年,還真不曾聽過她說出「我無法去」「我沒時間處理」「我得要忙自己的事」這類句子。

有次,從沒在我面前掉過眼淚的小羽,異常在半夜兩點打給我,電話一接起,我就被她喘不過氣的啜泣聲嚇壞,趕緊問她發生了什麼事。

原來,小羽和另外兩名同事一起執行的專案開天窗了,因為確切給公司造成不小的財務損失,上層不僅表明公司不會幫忙承擔被索討的金錢賠償,甚至還有後續的合約法律糾紛要面對。

小羽哭得激動,在她似含滷蛋地敘述中,我耳尖地聽見一句,「我要賠得錢最多,小主管說可能保不住我了。」

我便問她,「那另外兩位同事呢?」

小羽接著說,「懲戒會議最後的結果是,他們犯的錯誤較少,受到的處罰也比我輕。」

我接續問出了更清晰的細節,但和我預想的差不多,大略來說就是專案執行、製作期間,兩名同事各自都曾提出「家中突然發生緊急事件」和「婚期在即要處理」的理由,而沒有詳實盡心地參與專案,可以說是、都推給了小羽一人處理。

兩名同事的參與、發想、製作成分都沒有小羽多,整個專案的內容,大多都是小羽一人獨自熬夜多個夜晚完成的。

所以最後懲戒結果的論定是,既然小羽參與專案最為熟悉、了解,內容也大多是小羽自己製作,那麼既然現在出問題了,自然也被認為是小羽的責任最重。

而上層顯然也已經沒有心思去思考,小羽其實是最盡心的人,只急著先抓出個人來承擔。

至此,我站在朋友的立場,我不僅也開始思考,小羽向來「從不拒絕」的個性,為何竟會讓她摔了這麼重的一跤?



你也像小羽一樣,有典型的「拒絕困難症」嗎?

當我們接受到外來的提議、要求時,其實我們自己都是知道的,只要直覺評估發現「不是自己能力範圍內、短時間能辦到的」,那個猶豫的感覺、想說「不」的欲望,第一時間就會浮現在我們心頭上。

但「不」這個字要再從口中說出、讓對方聽見,卻一瞬間難如登天,對吧?



深入來說,說「不」這件事讓我們覺得好難,有以下原因…

* 懷有過大的內疚,誤以為自己一旦拒絕,就成了「冷漠的壞人」
* 被情感關係束縛,預想自己若是拒絕了,彼此關係就會被破壞
* 重視對方需求多於自己的感受
* 無法承受對方質疑的口吻、認定自己負荷不了爭執和衝突的發生
* 不想承認自己也有做不到的事情

我們或許以為,不拒絕、退一步去接受要求,就能讓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處得更好。

然而,美國心理學權威教授Manuel J. Smith對此曾提出寫實的精闢解析…

他的主張認為,人一旦相互打交道,必然會有矛盾和衝突發生。如果一方總是難以堅決地站穩步伐、老是淪為被迫要依照他人要求行事的人,另一方只會不斷施壓、給予威脅,變成長久的循環操控情形。

長期被要求的一方、所不知道的是,較為強勢的施壓者,會一再技巧性地去表達:若是你不從,他/她就會不喜歡你、排斥你,或是指責你造成傷害。



這般看來,原先我們以為「乖乖接受就能不被討厭、享有一段快樂關係」顯然是錯誤的,只會讓自己更陷於不自在、不順心的被迫立場罷了。

也因此,Manuel J. Smith於著作《When I Say No, I Feel Guilty》提及的「找回主導權10大自主法則」,便很值得我們用來時時提醒自己了!

1.你有權堅持自己的行為、想法和情感,並對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

2.堅持你要做的,不必解釋

3.就算你幫不了別人,也不必內疚

4.你有權改變想法

5.犯錯並不可怕,但你要承擔後果

6.你有權說「我不知道」

7.在人際交往中,你不必刻意討好別人

8.你有權做出「不合理」的決定

9.你有權說「我不明白」

10.你有權說「我不在乎」

綜觀以上、關鍵在於,我們無須把
" 拒絕後可能發生的狀況 " 想得過於棘手、難應付;

而即便對方真的因為我們說了「不」就生氣,那我們也無須全然去承受對方的脾氣和情緒。



再說至最初小羽的事件,其實那天聽她哭訴後,我也思考了自己的問題。

粿在先前就已察覺她個性上不擅拒絕的問題,而身為好友的我,卻沒有在第一時間,直白地去點出她的性格缺點、糾出她凡事吞忍的錯誤,

會否我當時也認為,「指出錯誤」就像「果斷說不」一樣,都是聽來不讓人感到開心的話語,所以擔憂、說出真心話就會破壞我們之間的關係,進而才讓她多承受了這些?

反而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結果?

(完)

今天特別分享這個例子,邀大家一起省思「拒絕困難症」這項議題,倘若你也有類似的困擾,要記得,比起以他人的需求為第一優先,自己的感受也要好好重視哦!💛

---
🧚‍♀️更多的心理議題圖卡,都在粿的IG
https://instagram.com/healingquei

●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,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、抑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,勿擅自抄寫、截圖或改寫,感謝您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